Skip to player
Skip to main content
Skip to footer
Search
Connect
Watch fullscreen
Like
Comments
Bookmark
Share
Add to Playlist
Report
研究:空氣傳播為新冠病毒主要傳染途徑
TomoNews TW
Follow
4/21/2021
科學家質疑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,以下是你必須知道的事。新冠病毒不僅可能經由空氣傳播,一致而有力的證據顯示空氣傳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,根據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新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。該報告的作者認為,過度強調新冠病毒是經由近距離的大粒徑呼吸道飛沫傳播,會誤導公共衛生政策。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官網發布的科學簡報中,將氣溶膠定義為直徑小於5微米,而呼吸道飛沫顆粒的直徑則大於5微米。但《刺胳針》指出,直徑達到100微米的飛沫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病毒 。這個主張的最重要理由是超級傳播事件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。超級傳播事件使同一地區的大量人口感染病毒,但近距離呼吸道飛沫或傳染媒無法解釋這些事件。還有支持這個論點的進一步證據,隔離旅館相鄰房間的房客之間傳播病毒,但他們並未面對面接觸。世衛強調病毒是由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和傳染媒傳播,之前已受到質疑。 今年2月,科學期刊《自然》表示,我們投資大量金錢於消毒工作,可能意味對通風系統的投資不足,而良好的通風系統對防堵新冠病毒比消毒表面更有效 。世衛本身對空氣傳播和近距離呼吸道飛沫的爭論,不願做出確定結論。根據世衛贊助的一份報告,世衛表示因為無法培養相同的病毒樣本,故無法對空氣傳播理論下定論 。你對這個問題已有進一步認識,現在我們來了解解決方法。請看我們介紹新冠疫苗的影片。
Category
🗞
News
Recommended
1:08
|
Up next
武漢肺炎病毒怎麼感染人類細胞 中國研究有新發現
TomoNews TW
3/9/2020
1:36
流感流行才正要開始 薛瑞元:戒慎恐懼 快打疫苗!
自由時報電子報
10/12/2023
1:39
空氣污染救星 研究發現阿斯匹林可保護肺部
TomoNews TW
10/11/2019
4:45
【政新鮮】買不到快篩中央防疫挨轟「棄守投降」 孫大千曝民眾恐慌:與其怪病毒更該怪政府
政新鮮
5/9/2022
2:21
基因突变、抵抗力特强 有人天生就是“冠病绝缘体”!
Hotspot热点
4/16/2022
3:48
相聲大師曝這款疫苗最好?網友笑翻:酸好酸滿要被出征了
星光尬名人
6/4/2021
4:34
高端通過EUA遭國民黨告發 陳時中:讓做事者心灰意冷
自由時報電子報
7/20/2021
8:06
說好的疫苗沒到位 鄭村棋:民進黨犯4大錯誤
名人專訪
5/25/2021
2:14
中國網路遊戲全面封關 禁止瘟疫與殭屍進入
TomoNews TW
4/15/2020
1:53
傳染力驚人!桃園5旬男已讓19人染疫
自由時報電子報
6/28/2021
6:47
國內數位疫苗證明21日上路!本土+13!高雄1家3口染疫 父在高雄港工作
自由時報電子報
1/20/2022
2:26
網傳假訊息稱台灣一天燒100多具屍體 指揮中心:來自境外IP
自由時報電子報
5/25/2021
6:19
全台疫苗荒、股票又慘賠 高端之亂幕後黑手竟是他?
這就是生活
6/1/2021
1:33
生技公司設「假疫苗預約平台」竊個資 負責人被送辦(警方提供)
自由時報電子報
7/15/2021
3:43
不捨確診者離世...中央卡民間捐疫苗 侯友宜哽咽:快點啦!別再刁難了
中時新聞網
5/30/2021
3:10
憂心疫調人力撐不住 柯文哲:疫情恐會擴散
自由時報電子報
1/21/2022
1:41
中國首例 獸醫解剖染猴皰疹不治
TomoNews TW
7/23/2021
3:43
遺體棄河、數據做假等謠言 指揮中心:境外假訊息
自由時報電子報
5/24/2021
1:22
南投欲自購疫苗公文已送出 縣長林明溱:舉債2億也要買
自由時報電子報
5/26/2021
2:14
殭屍蟬現蹤—苦等17年終破土而出
TomoNews TW
5/28/2021
4:54
將簽約輝瑞BNT疫苗 兒童疫苗220萬劑、成人疫苗180萬劑
自由時報電子報
4/28/2022
2:08
蘇貞昌比OK帶頭打AZ疫苗 陳時中:讓國人打得更安心
自由時報電子報
3/22/2021
8:53
封城可能性仍有?批陳時中「只想看地方的笑話」 江守山重砲轟:室外消毒是浪費公帑作秀!【獨家專訪】|2021.5.14
政新鮮
5/14/2021
5:42
新增2死!本土+8822 新北市超過3千例、北市逼近2千例
自由時報電子報
4/27/2022
2:50
快新聞/高流設疫苗接種站 賞海景還可聽李宗盛演唱會
民視新聞網 FTVNews
7/15/2021